暈眩到無法行走 天旋地轉又噁心嗎
你要當心了..........................
在暈眩病人中,特別是老年人
良性陣發性眩暈(BPPV)是很常見的原因
根據統計在70歲以上大約30﹪老年人至少曾經歷過一次BPPV發作
何謂良性陣發型姿勢性眩暈症(BPPV)?
主要症狀為短暫的天旋地轉、頭暈、眼球震顫、噁心、感覺身體不平衡等,
但症狀通常會在一分鐘以內漸趨和緩
快速的頭部姿勢變化會加劇以上症狀
例如早上翻身起床坐起、快速仰頭、或是彎腰低頭洗頭髮時等動作
此症候群發作的模式為間歇性,症狀出現約數週
便自動好轉或消失,然而很快的又會再出現
良性陣發性眩暈(BPPV)是如何產生的?
主要是位於內耳半規管內的耳石移位至不正確的地方
耳石不是耳屎
耳石(Otolith)是內耳中的一種碳酸鈣結晶
它的功能在於幫助內耳平衡器官感受姿勢改變
耳石異位在五十歲以下的患者有可能是因為頭部外傷的後遺症
另外,也有可能為前庭器官的細菌病毒感染所引起的
或是也有人說是自然老化所造成的耳石移位的現象
當患者的頭部有快速姿勢變換時候
會使耳石脫落而漂流於半規管的淋巴液中,進而造成半規管內淋巴液的不正常流動
接著引發某一側的前庭神經訊息傳遞至中樞系統
最後中樞系統會將這些過度的訊息解讀為頭部有一快速的動作
但在此時由視覺傳來的訊息卻與前庭訊息不一致甚至出現衝突的情形
而引發一連串自主神經系統的症狀
頭暈、眩暈、噁心、冒冷汗、想吐、四肢不聽大腦使喚、左右不協調
想試著起身,竟無力地摔倒在地;強烈頭暈目眩伴隨腸胃乾嘔,心臟也急速跳動等症狀......
內耳半規管有三個,分為後、前、水平半規管等
由於重力作用的關係,最常見的耳石脫位是發生在後半規管
典型的症狀是由坐姿轉換成仰躺時,或是仰躺起身坐立時
耳石在後半規管滾動,誘發眩暈,經過一次到數次的耳石復位術之後,
一般治療效果可以達到八、九成的成功率,是簡單又有效的方法
水平半規管耳石異位,症狀為側躺時引發眩暈,頭轉正即消失,某一側會暈的比較厲害
這類病人較少,耳石復位成功的比例較低,約百分之六十
至於前半規管因重力關係,理論上應該不會發生耳石脫位
如何診斷 BPPV?
症狀上差異
內耳耳石脫位(BPPV)所造成的暈眩,發作時間短,且與頭姿勢改變有關
如民眾躺下突然坐起地瞬間,會伴隨頭暈、想吐
持續30秒,但不到一分鐘症狀會自己消失,且不會影響聽力
梅尼爾氏症所引起的暈眩不適,發作時間不定
一般是4-5小時,有時則長達半天到1-2天
患者除感到天旋地轉外,還有噁心、嘔吐等不適,且少部分人還會拉肚子
加上疾病會伴隨耳鳴,且讓聽力惡化
發病早期呈現波動性低頻聽力障礙,常會抱怨怕聽到吵雜的聲音
但眩暈消失後,聽力及恢復,如很嚴重,每隔幾天就會大發作一次
前庭神經炎造成的眩暈,病患通常會在感冒完後隔幾天發作
症狀類似梅尼爾氏症,亦有天旋地轉感覺、噁心、嘔吐
且持續時間長,有時長達一、兩周
常會造成病人暈到無法走路,但卻不會影響聽力
中樞性眩暈(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症),這種就多為漸近性和持續性的發作
發作時間有時常長達數月
較少激烈的天旋地轉、頭部姿勢變動並不會使眩暈加劇且患耳朝下時反而較不會眩暈
在國內,一般這類的病患大都出現於耳鼻喉科、神經內科的門診居多
在醫師的門診治療裡,這類的患者往往只接受藥物治療
包含前庭神經抑制劑、增加中樞血液循環等藥物為主
但可惜的是藥物治療對於患有良性陣發型姿勢性眩暈症的患者成效不彰
患者經常是有醫生看到沒醫生,藥吃了一堆後,還是一樣眩暈
反觀國外的經驗,此類的患者一經耳鼻喉科或神經內科醫師確定診斷後
大多會轉介給物理治療師進行評估與耳石歸位手法治療和執行所謂的前庭物理治療計畫
物理治療師可以利用Hallpike-Dix 測試結果或Roll測試結果來判定耳石掉落何處
並針對不同半規管執行耳石復位術
後半規管耳石復位後的患者,於治療後48小時之內盡量保持頭部直立位置
並且睡覺時盡量將頭墊高讓脖子與床夾45度角或是半仰臥睡
接下來的五天可以不用睡兩個枕頭,但是仍不能側睡
頭可以前後彎曲,但仍不能過快過激烈
於治療後至少一週內,盡量避免側睡在患側,並把頭部墊高
不要作過度頭部往下或往上的動作,盡量不要彎腰
而水平半規管耳石復位後的患者,
於治療後連續十二小時側躺較不暈的那一側
然後五天內不能睡較暈的那一側,以免耳石再度異位
耳石復位術仍是目前認為除了藥物之外最有效的治療手法
民眾若出現良性陣發性姿態性眩暈
要先躺下或坐下休息,讓頭靜止不動,會比較舒服
隨後請人協助就醫,別忘了專業的物理治療也是您最佳選擇…….
ps.最後附上後半規管耳石復位居家運動